最近很多朋友问我,怎么白酒股突然跌得这么厉害?前阵子还风光无限,一下子就没声了。这事儿我一直在琢磨,也跟圈子里一些人聊了聊,感觉吧,也不是没道理,得从几个方面来看。
我做了这么多年酒,最直观的感觉是,市场对白酒的预期,有时候会“跑得比腿快”。之前一段时间,大家觉得疫情过去了,经济要复苏,大消费肯定要起来,尤其是白酒,觉得是刚需,又有品牌壁垒,利润也高,所以一股脑儿往里冲。那种时候,你随便拿个业绩还不错的酒厂,股价都能涨得很高,有时候我都觉得有点“离谱”,感觉像是把未来好几年的增长都提前算进去了。
但情绪这东西,就像过山车,上来快,下去也快。一旦市场上出现点什么风吹草动,比如说宏观经济数据不太好看,或者某个季度的销售数据没有达到预期,大家就会开始怀疑,之前那种“盲目乐观”就动摇了。尤其是那些估值本来就高,或者依赖于“故事”驱动的股票,一旦支撑故事的逻辑出现问题,跌起来会很吓人。
就像我之前投资过的一个区域性品牌,本来业绩还行,但因为被市场过度炒作,估值飙升。结果呢,某个季度因为当地有疫情,高端宴请减少,销售额同比下滑了一点,市场就炸了,股价直接腰斩。这说明,市场对白酒股的炒作,很多时候是基于对未来增长的“美好想象”,一旦想象破灭,就很容易出现“估值回吐”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我觉得还是跟消费场景的变化有关。我们做酒生意的,最清楚哪些场合用什么酒,谁在消费。过去,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,很多是作为商务宴请、政务招待的主角。但现在,大家想想,这些场合有多少受影响了?公费消费少了,私人聚会的性质也在变。
我记得前几年,很多酒局都是在高级餐厅,桌上摆的全是茅台、五粮液。但现在,即便是高档餐厅,很多也会推一些其他品类的酒,或者选择一些更“内敛”的消费方式。而且,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也在变,他们对品牌、对文化认同感之外,对口味、对健康、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。白酒虽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,但它的核心消费群体,以及传统的消费模式,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。
我自己在实体店里也观察到,一些以前卖得很火的特定高端产品,最近进货的频率在下降,或者说,客户的复购率不如以前那么强劲了。以前是“人找酒”,现在很多时候是“酒找人”,而且是更精准地去找那些真正懂酒、爱酒的消费者,而不是那种“面子消费”。这种消费场景的微小变化,累积起来,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除了外部的宏观和消费端的变化,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压力也不容忽视。大家都知道,过去几年,白酒行业经历了“黄金十年”,很多酒厂都在扩张产能,或者推高端产品。这导致的结果就是,市场上的高端白酒供应量在悄然增加。
当消费需求增速放缓,而供应量还在增加时,价格就会面临压力。而且,不同品牌、不同香型的白酒,其市场表现差异也越来越大。那些定位模糊、品牌力不强的二三线品牌,日子会越来越难过。即使是一线品牌,如果过度依赖某一个细分市场或者某一个消费场景,一旦这个场景出现波动,业绩也会跟着受影响。
我们公司也一直在调整产品结构,淘汰一些过去卖得还可以,但现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,或者消费人群越来越窄的产品。这就像是“挤水分”的过程,对于整个行业来说,是一个必经的阶段。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、有健康渠道、有良好品牌口碑的酒企,才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略政策和监管的影响。虽然近几年国家对酒类的监管方向更多是针对安全、税收,但宏观的经济政策、反腐倡廉、限制“三公消费”等,都会间接影响到白酒的消费。特别是高端白酒,受政策风向的影响会更直接一些。
我记得有个时期,因为一些政策的调整,很多商务宴请都变得更加低调,大家对酒的选择也更谨慎。这种“风向标”的作用,对整个行业的预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。虽然现在大家普遍认为,白酒的消费已经更加市场化,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。
所以,总的来说,白酒股的下跌,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我个人认为,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从“情绪驱动”到“价值回归”的切换过程。之前那种“只要是白酒,就能涨”的逻辑,现在可能行不通了。投资者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公司的基本面,包括它的品牌价值、渠道能力、产品结构、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。
在我看来,那些真正拥有深厚文化底蕴、能够适应消费场景变化、并且能持续创新和保持健康渠道的白酒企业,长期来看依然是有投资价值的。但是,短期的波动,是市场在进行一次“估值挤压”和“逻辑重塑”的必然过程。这对于我们这些真正做酒生意的人来说,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行业、优化自身经营的好机会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