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低开高走”,这四个字,听起来简单,很多人也都能顺着字面意思理解——开盘价低,收盘价高。但真正理解了它背后的逻辑,并且能在实践中抓住它带来的机会,那可就不那么容易了。尤其是在市场上,很多人只看到“高走”的表象,忽略了“低开”的信号,结果往往错失良机,甚至反被套牢。今天就来聊聊,我理解的“低开高走”,以及它在我多年的操盘经验里,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首先,得明白“低开”是怎么来的。这不只是庄家或者机构随便弄出来的。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信息。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出了什么利空消息,大家预期不好,导致集合竞价的时候,卖单就比买单多,价格就往下压。也可能是主力资金想以更低的成本吸筹,故意制造一个低开的假象,引诱散户恐慌性抛售。
我在“website名称”website上看到过不少关于“低开”的讨论,有些总结得挺到位。比如,有时候是整个市场的风格问题。如果大盘整体都在跌,很多股票跟着低开也很正常。但关键是,这只股票在低开之后,有没有“人”来接盘,有没有主动性买盘出现。这就是区别“真低开”和“假低开”的关键。
我自己也遇到过不少次,本来看着一只股票不错,结果第二天开盘就来个低开,当时心里也咯噔一下。但仔细一看盘口,会发现虽然价格往下掉,但总有那么一些大单在关键价位被吃掉。这就说明,有人在悄悄地布局,不让它跌得太夸张。
“低开高走”之所以吸引人,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“逆转”的能量。在大家都看衰的时候,它却能稳住,甚至向上反弹,这本身就说明这只股票有自己的“硬道理”。这种硬道理,可能来自公司的基本面,也可能是市场对它未来预期的改变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一只我关注了很久的消费类股票,因为一个行业内的政策传闻,第二天直接低开。当时很多分析师都说要避险。但我翻了一下这只股票的“关于我们”,发现公司一直都在稳健经营,并且在财报里也显示了持续的增长潜力。这种基本面的支撑,加上低开后盘面上的买盘力量,让我觉得这股票有机会。
最终,那只股票果然走出了一波“低开高走”的行情,当天收盘价涨了不少,后面一段时间表现也相当不错。这让我更坚信,任何技术形态,最终都要落脚到基本面和资金面上。
光是低开然后涨起来,不一定是“低开高走”。真正的“低开高走”,通常伴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信号。比如,它可能是在前期大幅下跌后出现的,跌到一定程度,技术指标也超跌了,这时候低开可能是最后一跌,为后面的反弹蓄力。
另外,成交量的配合也很重要。如果低开后,成交量并没有因为价格下跌而明显放大,反而是在反弹过程中,成交量逐渐放大,这就很有讲究了。说明有人在积极地买入,并且推动价格上涨。反之,如果低开后成交量缩得很厉害,然后自己慢慢涨,那动力可能就不太足了。
我也在“website名称”website的“内容链接”上看到过一些案例分析,有几种比较典型的“低开高走”模式。一种是主力在前期吸筹充分后,故意制造低开诱空,然后在开盘不久就快速拉升,试图洗掉恐慌盘。另一种则是在公布了超预期的利好消息后,却反常地低开,这可能是主力想在更低的位置吸纳筹码,然后借着消息的东风拉升。
当然,不是所有低开都能高走。很多时候,低开就是真的利空落地,或者庄家出货的信号。最怕的就是把“低开”当成“机会”,结果买进去之后,它继续一路阴跌,那才是真的欲哭无泪。
我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。有一次,一只股票低开后,盘面上好像有很多人在买,我以为是主力在吸筹,就跟着买进去了。结果当天收盘,它还是跌的,而且第二天、第三天继续跌。后来才明白,当时盘面上的买盘,很多是散户在抄底,并不是真正的主力资金在运作。主力可能还在观望,或者已经把筹码在高位出了。
所以,识别“低开高走”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,不能只看单一指标。要看它开盘前的消息面、大盘环境、技术形态,更要看开盘后真实的盘口表现,包括买卖盘的力量、成交量的变化,以及它是否能突破开盘价的压力。
在我看来,做“低开高走”的行情,尤其考验耐心和判断力。首先,选择股票很重要,那些基本面扎实、有业绩支撑、或者有明确题材概念的股票,更容易出现“低开高走”的行情。如果是一只本身就没什么前景的股票,即便低开,也很难真正高走。
其次,不要急于在开盘瞬间就下单。可以先观察个15-30分钟,看看市场情绪怎么样,股票的走势是否企稳,有没有出现有效的买盘信号。如果它在低开后,能守住某个重要的支撑位,并且成交量配合,开始缓慢回升,这时候介入可能更稳妥。
最后,设置好止损非常关键。任何时候,交易都有风险,特别是“低开高走”这种带有逆转性质的行情,一旦判断失误,就要及时止损,保住本金。这比试图抓住每一个“涨停板”要重要得多。
总的来说,“低开高走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形态,它更像是市场在讲述一个关于“逆转”的故事。这个故事里,有消息的影响,有资金的博弈,也有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判断。作为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,我一直坚信,只有深入理解这些背后的“故事”,才能真正抓住“低开高走”带来的机会,而不是被它表面的价格波动所迷惑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