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该来定政策?这个问题,我从业以来想得最多的事

理财 (24) 11小时前

谁该来定政策?这个问题,我从业以来想得最多的事_https://www.qdlswl.com_理财_第1张

老实说,当大家讨论“政策应由哪个”的时候,我总觉得有点…怎么说呢,有点过于理想化,也过于笼统了。好像只要找对了“人”或者“机构”,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事情哪有那么简单。一个政策的出台,背后牵扯的利益、专业知识、甚至是信息不对称,那才叫一个复杂。

政府是主体,但这不等于一切

普遍认知里,制定政策的主体当然是政府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毕竟,一个国家的运行、社会的稳定、资源的配置,都离不开政府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。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、国家安全、宏观调控的领域,没有政府的授权和推动,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开展。比如,我们当年经历过的几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从高速公路网的铺设到高铁的运营,哪一样不是政府主导、规划、并且投入巨资才能实现的?这些政策的落地,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出行方式,甚至区域经济格局。

但问题在于,政府部门多如牛毛,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专业领域。比如,一个关于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安全政策,是网信办牵头,还是工信部来主导?或者两者都需要深度参与?再比如,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,发改委、工信部、财政部,哪个说了算?这种跨部门的协调和责任划分,有时候比政策本身更难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做一个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扶持政策的建议。我们跑了银保监会,又去了发改委,再到工信部。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考虑,有的强调风险控制,有的关注产业导向,有的则侧重于财政负担。最终,政策出来的时候,已经跟我们最初设想的有很大区别了。不是说政策不好,而是能感觉到,不同部门的侧重点,就像几股水流,汇集在一起的时候,总会有一些“损耗”和“稀释”。

行业协会和专家智库的角色:辅助还是主导?

当然,我们不能只盯着政府。那些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行业协会,以及在学术界、企业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智库,他们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。尤其是在制定一些专业性强、技术门槛高的政策时,没有这些外部力量的参与,政策很容易脱离实际,或者根本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。

举个例子,当年互联网金融刚兴起的时候,很多监管政策的制定,其实是在摸着石头过河。这时候,一些互联网金融协会就扮演了重要角色,他们组织行业内的企业进行讨论,汇总大家的意见和困惑,再反馈给监管部门。还有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、金融学者,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,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。

不过,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。有时候,行业协会的意见会带有明显的行业利益倾向,而专家的意见也可能因为信息获取的局限性,或者立场的问题,而不够全面。所以,如何在吸纳这些外部声音的同时,保持政策的公共性、超脱性和长远性,是需要智慧的。

我曾见过一个失败的案例,某个地方政府在制定一个关于新型材料的产业扶持政策时,过于依赖几家大型企业的意见。结果,政策出来后,对一些新兴的小型技术型企业反而不利,甚至有垄断的嫌疑。这就是没有充分考虑更广泛的行业声音,以及潜在的竞争格局造成的。

企业作为政策的“被施加者”与“参与者”

企业,特别是那些站在行业最前沿的企业,他们是政策最直接的感受者,很多时候也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执行者。所以,让他们参与到政策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,几乎是必须的。他们最清楚市场的痛点在哪里,最了解技术的瓶颈是什么,也最清楚某个政策的实际操作性如何。

以我们公司(虽然不方便透露具体名称,但我们一直在新消费领域深耕)的经验来看,每次有新的消费政策出台,比如关于食品安全溯源、产品标识的新规定,我们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内部研讨,评估对我们业务的影响,然后积极通过各种渠道,比如行业协会、政府开放的意见征集平台,来反馈我们的想法。

我们发现,那些真正贴合市场需求、考虑到企业实际运行困难的政策,往往更容易落地,也更容易取得成效。反之,那些闭门造车、脱离实际的政策,最后很可能变成“一纸空文”,或者需要反复修订,消耗大量社会资源。

当然,这里也要区分,是哪些类型的政策。如果是涉及宏观经济调控、国家安全等战略性层面的政策,企业的直接参与度可能就相对较低。但即便是这些政策,企业的间接反馈,比如市场表现、行业趋势,最终也会成为决策者考量的因素。

公众的意见:一个不容忽视的“变量”

很多人容易忽略普通公众的声音。但实际上,很多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。所以,公众的意见,虽然可能不够专业,但却是衡量政策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标尺。

现在的信息化时代,政府在做一些重大政策决策前,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公众意见,比如网上公示、听证会等。这是一种进步,但也得承认,如何有效收集、筛选、以及真正采纳这些意见,仍然是个挑战。有时候,公众的意见可能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,或者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。

我记得有个关于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,最初征求意见时,很多市民都反对某个限行措施。但从城市整体交通效率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角度来看,这个措施又是必要的。最后,政府在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后,对措施进行了调整,比如在某些时段、某些区域实施,并配套了公共交通的优化方案,才得以顺利推行。

所以,说到底,政策应该由谁来定?我的看法是,没有一个单一的“谁”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的主导,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,行业和企业的实践经验,以及公众的参与监督。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更有效、更透明、更包容的政策制定机制,让各方声音都能被听见,并且最终能够汇聚成最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和社会福祉的决策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

相关推荐

质押公正要多久:一个老手的看法

质押公正要多久:一个老手的看法

“质押公正要多久?”这问题,问出来的人,多半是急了,想知道个准数。说实话,真没法一句两句说死。就好像问“修一栋房子要多 ...

· 24小时前
美元现金可以存放多久

美元现金可以存放多久

说到美元现金可以存放多久,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,不就是放着吗,能放多久就多久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尤其是在一 ...

· 2天前
现在混合型基金哪个好

现在混合型基金哪个好

“现在混合型基金哪个好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问得太大了,也太普遍了。我每次看到都会觉得,这不就是想找个“万能钥匙”吗?但现 ...

· 2天前
中信薪金宝选哪个?我的几点实在想法

中信薪金宝选哪个?我的几点实在想法

“中信薪金宝选哪个?”这问题,说实话,挺多人问我的。别看名字叫“薪金宝”,好像跟工资挂钩,但实际上它更多是作为一种现金管 ...

· 3天前
美元何以占据世界货币的宝座?

美元何以占据世界货币的宝座?
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现在大家买卖大宗商品,谈国际贸易,还是得看美元。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背后牵扯的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...

· 3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