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?”这问题,问得真是太频繁了,尤其是在新闻里一播报“厄尔尼诺现象”,大家就都懵了。其实,说白了,这玩意儿就是太平洋上一大片海水突然“发烧”了,而且这“烧”还不是小打小闹,能搅得全球天气乱套。我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也算是见过不少大场面,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,不讲那些教科书上的干巴巴定义,说说咱自己亲眼见过、体会过的。
你想啊,地球是个大系统,各个部分互相牵扯。太平洋,尤其是热带太平洋,它就像个巨大的“发动机”,牵动着全球的气流和洋流。平常,东太平洋(就是秘鲁、厄瓜多尔那块)的海水相对比较冷,西太平洋(印尼、澳大利亚那块)比较暖。这冷暖差异,就形成了一股稳定的风,叫东南信风,它把暖水往西边推,也把西边暖洋洋的空气往东边带。这在气象学里,有个专门的术语,叫做“沃克环流”。
但厄尔尼诺一来,这股东南信风就歇菜了,甚至还会变向。风不吹了,西太平洋那边的暖水就没法被推过去,反而开始往东边“堆积”。你一想就明白了,一大片海面水温突然升高,就像人发烧了一样。而且,这“烧”的范围还挺大,动不动就是几十万、上百万平方公里的,比好几个省加起来还大。这不就是“厄尔尼诺”吗?字面意思,西班牙语就是“圣婴”,早年间渔民发现这种现象常在圣诞节前后出现,就这么叫了。
这水温升高,可不是只改变了局部海域,它会改变海面空气的温度和湿度,进而影响大气环流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原来好好的“沃克环流”给打乱了,原来该去哪儿的水汽、该往哪儿吹的风,都得跟着这“发烧”的海水走。而且,这“发烧”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是一会儿就好,能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多,所以它对天气的影响也是持久的、有规律性的。
这玩意儿的影响,绝不是“可能下雨”这么简单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监测到一次比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,当时预测沿海地区降水会明显偏多。结果呢?不少沿海城市真的就淹了,特别是那些排水系统不怎么样的,那真是苦不堪言。不是我们预报不准,而是厄尔尼诺带来的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,有时候超出了一般城市的应对能力。
另一方面,它也会导致一些地方“干旱”。比如说,本来应该湿润的地区,因为大气环流的改变,水汽都被“拐”到别的地方去了,结果就变成了“火炉”。我见过一些农业区,因为连续干旱, crops(作物)大面积减产,农民的损失惨重。有时候,我们在做区域气候预测时,会专门看厄尔尼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农事安排、水资源管理,甚至地质灾害的风险。
而且,这影响是全球性的。你可能觉得,太平洋那点事儿,怎么会影响到咱这内陆?但气象是个连锁反应。比如,厄尔尼诺会影响到季风的强度,季风又会影响到很多地方的天气。我之前有个同事,就研究过厄尔尼诺对亚洲季风的影响,他们发现,强厄尔尼诺往往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异常,这就会导致夏季风偏弱,对我国华北、东北的降水造成影响,有时候甚至会加剧夏旱。
说了这么多影响,大家可能更关心,我们怎么知道它来了,又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走?这就得靠我们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了。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观测手段。最直观的,就是那些分布在热带太平洋上的浮标,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量海表水温、风速、气压等等数据,这些数据直接传回地面,是判断厄尔尼诺状态的第一手资料。
除了浮标,还有卫星遥感。卫星可以“看”到整个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和温度分布。你想啊,暖水密度比冷水要小,所以当大量暖水堆积在东太平洋时,那里的海面会比正常情况下要“鼓”一点。卫星就能测量出这种微小的海面高度变化,也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。还有,就是海洋上的常规船舶和飞机观测,虽然零散,但也能补充很多信息。
有了这些数据,我们就能建立起数学模型,模拟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,从而对厄尔尼诺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。当然,这玩意儿预测起来挺难的,因为大气和海洋的系统太复杂了,模型总会有不确定性。有时候,我们预测今年是厄尔尼诺年,但实际情况可能比预期要弱,或者持续时间短一些。我们也会在预测中给出概率,比如“有70%的可能性出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”。这就需要用户理解,预测不是绝对的,而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最佳判断。
很多人可能也听过“拉尼娜”。其实,拉尼娜就是厄尔尼诺的“反面”。如果说厄尔尼诺是太平洋海水“发烧”,那拉尼娜就是海水“感冒”了,水温比正常情况下要偏低。当厄尔尼诺现象结束,太平洋海水温度回归正常,甚至出现过度冷却,那就是进入了拉尼娜状态。
拉尼娜的影响,和厄尔尼诺基本是相反的。比如说,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某些地区降水偏多,那拉尼娜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偏少,甚至干旱。同样,它也会改变大气环流,对全球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。像我们国家,拉尼娜的影响有时候也挺明显的,比如,拉尼娜年份,夏季风通常会偏强,有利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,但有时候也会增加南方一些地区洪涝的风险。
所以,厄尔尼诺和拉尼娜,它们俩是一对“体温异常”的组合,一个升温,一个降温,共同构成了一个叫做“ENSO”(厄尔尼诺-南方涛动)的大气-海洋耦合现象。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、最活跃的变率之一,理解它,对我们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至关重要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常常需要将这种宏观的“厄尔尼诺”现象,转化为具体的天气预报和服务。比如,在准备农业气象服务时,我们会根据厄尔尼诺的预测,提前向农户提示可能出现的干旱或洪涝风险,指导他们调整播种时间、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,或者做好水资源的调配。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就是基于ENSO预测,为新疆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预警,效果还不错,能帮助当地zuida程度地利用水资源。
当然,挑战也很多。第一个就是预测的精度问题,特别是对区域性、小尺度的影响。厄尔尼诺是全球性的,但它对某个具体城市的影响,可能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,比如地形、季风的季节性变化等等。要精准预测“某年某月某日某地会下多大的雨”,这难度非常大,即使是全球顶尖的气象机构,也达不到这样的精度。
还有一个体会就是,信息传递和公众的理解。我们监测到了强厄尔尼诺,然后发布了预警,但很多人可能只记住了“厄尔尼诺”,却不明白具体意味着什么。我们需要把科学的预测,用大家能听懂的方式传递出去,并且让大家明白,这是一种概率性的预测,而不是板上钉钉的“宿命”。有时候,我们会发现,媒体在报道时,可能会放大一些极端的影响,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忽略了预测的不确定性,这也会给公众带来误解。
说到底,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?它就是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波动,这个波动就像一个巨大的“蝴蝶效应”,能影响到全球的天气,也影响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理解它,靠的不仅是科学的监测和预测,更是大家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知和适应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