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上来就问,为什么要给模型加基点?听起来挺玄乎的,但其实就像给孩子定个规矩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尤其是咱们在做内容生成、对话交互这种,模型脑子一拍脑袋就能给你编出花来,有时候对,有时候错得离谱。加了基点,至少心里有个底,知道它大致往哪个方向走,不至于太离谱。
最直接的原因,当然是为了让模型的输出更靠谱。你想想,你问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一个专业问题,他没看过相关资料,也没人指导,光凭脑子里零星的知识,回答你能信几分?模型也是一样,虽然它学了很多东西,但如果没有任何“参照物”或者“基准”,它的回答就可能像天马行空。尤其是在需要精确信息、专业知识的场景下,比如技术文档解释、法律条文解读,这种“凭空想象”式的回答,轻则误导,重则造成严重后果。
比如我们之前做过一个问答系统,刚开始没加什么基点,用户问某个行业内的政策变化,模型有时会把旧政策和新政策搅在一起,甚至把不存在的政策当真了,那时候客户反馈挺头疼的,说“你们这系统,跟网上瞎搜的差不多,没啥价值”。后来我们加了专门的行业政策数据库作为知识基点,要求模型在回答问题时,必须从这个数据库里“找答案”,并且引用来源,这才好多了。至少它知道,我只能从你给的这些文件里找信息,而不是自己瞎编。
这感觉就像医生看病,不仅要靠经验,还得参考最新的医学指南、临床案例。基点,就是模型学习和回答问题的“医学指南”和“临床案例”。它能锚定住模型,让它知道,什么是“标准答案”,什么是“合理范围”。
用户找到我们,很多时候是想获得一个更专业、更权威的答案,而不是跟一个“段子手”聊天。加了基点,模型能更“咬文嚼字”,更贴近实际情况。比如,在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问答中,如果模型能引用该领域的权威文献、标准规范,甚至引用我们公司内部的专业流程文档,那用户会立刻觉得“这个回答不一样,比网上搜的那些要靠谱多了”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一家金融机构做智能客服。客户问关于某种投资产品的风险提示。一开始模型给出的风险提示比较笼统,说什么“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”。后来我们把该产品的所有上市说明书、风险披露文件、合规要求等都作为基点加了进去,并要求模型必须从中提取关键风险点,形成有针对性的提示。结果用户反馈说,感觉“非常专业”,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面临哪些具体风险,而不是泛泛而谈。
这种“具体性”和“针对性”,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基点。它让模型能够“消化”大量细节信息,并将其转化为用户能理解、信服的语言。这是一种从“模糊”到“清晰”的转变,是从“泛泛而谈”到“直击要害”的升华。
模型嘛,本质上是概率性的,它总是倾向于找到一个“最有可能”的答案。但很多时候,“最有可能”并不等于“正确”。尤其是在一些模棱两可、或者需要强逻辑推理的场景,模型很容易“跑偏”。比如,一个复杂的数学证明题,如果模型没有严格的数学公理和定理作为基点,它可能就会跳过一些关键步骤,或者直接给出个“看着像对的”答案。
我有个朋友,他之前玩过一个开源的语言模型,用来写短篇小说。他发现模型特别容易写出前后矛盾、人物性格突变的情节。后来他发现,如果把故事的设定、人物小传、甚至是已经写好的部分章节作为“上下文”和“基点”喂给模型,让它在创作新内容时必须参考这些信息,那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的稳定性就会大大提升。这就是在“约束”模型的“自由发挥”。
对于需要遵循特定规则、逻辑的场景,基点更是必不可少。比如,我们做代码生成助手,如果它生成一段代码,没有按照某个特定框架的要求来,或者没有遵循公司内部的代码规范,那这段代码就是“无效”的,甚至是有害的。所以,我们会把相关的框架文档、API说明、代码规范手册都作为基点,要求模型严格遵循。
即使是训练了海量数据的模型,也难免会有“知识盲区”,或者说,它也会“胡说八道”,我们称之为“幻觉”。模型之所以会产生幻觉,很多时候是因为它在大规模训练数据中,遇到了一些不准确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,或者它在生成过程中,为了填补信息空白,自己“编造”了一些内容。
加了基点,特别是针对特定领域、特定知识的基点,可以直接有效地弥补模型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缺。如果模型不知道某个概念的最新进展,但你提供了包含这个进展的最新报告作为基点,模型就能从中学习,并给出相对准确的回答。这就像让学生在考试前,给他一份“考前押题”或者“重点复习资料”。
更重要的是,基点可以作为一道“防火墙”,阻止模型产生幻觉。当模型生成内容时,如果它想说一句它“不确定”或者“没有依据”的话,而我们要求它必须从基点中找到支持,那么它可能就会选择不说,或者说“我无法找到相关信息”,而不是凭空捏造。这对于需要高度准确性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,比如医疗咨询、法律建议等。
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:模型给出了一个答案,但为什么是这个答案?它背后有什么逻辑?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决策支持场景,我们需要知道模型是如何得出结论的。加了基点,并要求模型在回答时引用其信息来源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。
比如,我们之前为一家研究机构开发了一个文献分析工具。用户输入一个研究课题,模型会给出相关的研究方向、前沿论文等。如果我们不加基点,模型给出一堆论文列表,用户不知道它为什么推荐这些,是随机的还是有什么依据。但如果我们让模型必须从我们提供的数万篇核心文献库中提取信息,并且在给出论文推荐时,说明“基于XXX论文中的XXXX观点”,或者“与XXXX研究的XXXX结论相关”,这样用户就能理解,模型的推荐是有依据的,是基于对文献的分析,而不是凭空给出的。
这种“引用来源”的能力,不仅让用户更信任模型,也方便了我们自己进行模型调优和问题排查。当模型出现错误时,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它引用的基点内容,来分析是基点本身有问题,还是模型理解基点的方式有问题。这为我们后续的迭代优化提供了关键的线索。
当然,说起来容易,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挑战的。首先是基点的质量和覆盖度。你要确保你提供的基点信息是准确、最新、并且足够全面的。如果基点本身就有错误,那模型学到的就是错的,加了基点反而更糟糕。比如,你给了模型一份过时的行业报告,那它基于这份报告的分析,自然也是过时的。
其次,如何让模型“有效利用”这些基点,也是个技术活。模型是否能准确地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基点信息,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整合这些信息,这涉及到检索技术、向量化、知识图谱等一系列的优化。有时我们会发现,即使提供了很好的基点,模型就是“看不懂”或者“抓不住重点”,需要不断调整Prompt工程或者模型本身的微调。
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,当基点信息存在冲突时,模型该如何处理?比如,两条不同的权威资料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说法。这时候,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机制,让模型能够识别这种冲突,并根据预设的规则(比如优先选择最新发布的资料,或者选择更权威的来源)来处理,或者直接向用户提示这种冲突的存在,让用户自己判断。这需要更精细的设计,而不是简单地把一堆资料丢给模型。
总而言之,加基点不是目的,它是手段,是为了让模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业务目标。这个过程,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你不能指望对方能什么都知道,有时候你得把相关背景资料、前置信息都交代清楚,才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,并做出符合你预期的回应。模型也是一样,我们需要给它“上下文”,给它“参照”,让它在这个框架内,尽可能地发挥它的能力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