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“为什么提升内在”,我第一反应是,这问题本身是不是就有点“跑偏”了?好像内在是个可以像给手机系统升级一样,一键提升的东西。但实际工作里,尤其是在跟人打交道,或者观察一个团队、一个公司运作的时候,你会发现,那些能真正扛住时间考验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,往往不是外在的光鲜,而是深植于内的东西。很多时候,大家谈论“提升内在”,可能更多是想解决眼前的问题,比如怎么沟通更顺畅,怎么在谈判桌上不吃亏。但如果仅限于此,那有点可惜了。
我经常在想,“内在”到底指什么?是情商?是知识储备?还是说,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?以前我可能觉得,把心理学、沟通技巧学好了,就差不多了。但后来我发现,这些更像是工具,是外在的表现。真正的“内在”,更像是你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模式,是你在逆境中能否保持清醒和前进的动力,甚至是你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深度。比如,同样一个客户刁难,有的人立刻炸毛,有的人却能从中找到对方的真实需求;同样一个项目失败,有的人一蹶不振,有的人却能迅速总结教训,调整方向。这种差异,我觉得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“内在”。
我们公司的一些项目,尤其是一些早期探索性的项目,失败率其实挺高的。我记得有一次,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品原型,因为几次关键的技术攻关都没能突破,团队士气就受到了很大影响。那段时间,大家都在想办法“挽救”,但更多是围绕着产品本身做调整,找外部资源。可我当时就觉得,问题可能不在产品,而在团队的“心态”上。大家信心不足,焦虑感很强,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,就算产品本身真的还有机会,执行起来也会大打折扣。那时候,我才开始认真思考,怎么才能真正去“提升”这种看不见的“内在”力量。
说白了,很多外在的技能,比如演讲、提案、甚至谈判技巧,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。但那种在压力下还能保持冷静、有清晰判断力,或者在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的能力,就不是“练一天”就能见效的。它更像是日积月累的沉淀,是对自己认知模式的不断打磨。
我观察过很多成功的商业案例,也参与过一些项目从零到有的过程。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,决定最终成败的,并不是那个最炫酷的技术,也不是那个最精妙的营销策略。而是团队内部的凝聚力,是领导者面对风险时的担当,是基层员工在困难面前的敬业。这些,都是“内在”的体现。比如,我们去年启动的一个新业务,一开始资源非常有限,竞争对手也都是些资金雄厚的大公司。当时内部也有不少声音怀疑能不能做下去。但我看到了我们团队里那股“不服输”的劲儿,大家自发加班,互相鼓励,甚至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也投入进来。这种精神,你很难用所谓的“绩效考核”或者“奖金激励”来完全解释,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投入。
曾经,我以为只要给团队灌输清晰的目标和方法论,大家就能像机器一样高效运转。但现实是,人的情绪、心态、对未来的预期,这些“软性”的东西,对执行效率的影响,有时候比硬性的指令更大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个核心项目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客户需求变更,而且非常紧急。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经理,他没有选择简单地将压力传递给下属,而是先花了很长时间跟团队沟通,承认问题的难度,同时表达了对团队能力的信任,并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最坏的可能性和可能的应对策略。这种沟通方式,表面上看耽误了时间,但实际上,让团队的情绪稳定了下来,大家反而能够更专注地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被焦虑和恐惧所支配。
“提升内在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觉察和持续改进的过程。就像你要想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,你需要的不只是阳光和水,还有深厚的土壤和良好的根系。而“内在”,就是那片土壤和根系。
当然,说了这么多,实际操作起来,会有很多“卡点”。最常见的一个误区是,大家容易把“提升内在”理解成“心灵鸡汤”,以为只要多看几本书,多听听讲座,就能实现。但实际上,很多时候,你需要的不是“听”,而是“做”,是反思,是实践。我自己在摸索过程中,也走了不少弯路。比如,我曾经一度认为,只要我作为领导者,把所有困难都扛下来,不让团队知道,就是一种“担当”,一种“内在”的强大。但结果发现,这样做反而让团队缺乏参与感和责任感,遇到问题时,他们习惯性地等待我来解决,而不是主动思考。这种“好心办坏事”的情况,后来才慢慢意识到,真正的“内在”力量,是能够激发和赋能他人的。
另一个让我觉得很有挑战的地方是,如何衡量“内在”的提升。它不像销售额那样有明确的数据支撑。更多的时候,你只能通过观察团队的反应、个人的成长轨迹,来间接判断。比如,一个平时很容易情绪化的员工,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自我调整后,面对相似的压力时,反应明显变得更平和、更有建设性,这就是一种进步。再比如,一个新入职的员工,从最初的迷茫、不安,到后来能够主动承担责任、提出自己的想法,这中间的成长,也离不开“内在”的塑造。
而且,“内在”的提升,也需要一个开放和安全的反馈环境。如果一个团队,大家都不敢说真话,不敢暴露自己的不足,那“内在”的提升就无从谈起。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氛围,让大家知道,承认自己的局限,并且愿意去改变,这是一种勇气,而不是软弱。这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,也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。
我想强调的是,“提升内在”不是要我们变得“不食人间烟火”,恰恰相反,它让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,更有底气,也更有效率。我刚才提到的那个在沟通中善于找到对方真实需求的同事,他的“内在”,体现在他能够超越表面的抱怨,去理解客户的根本顾虑。这种能力,反过来会帮助他更精准地提供解决方案,赢得客户的信任,最终转化为业务上的成功。这是一种“内在”驱动“外在”能力的表现。
我也一直在思考,如何将这种“内在”的修炼,更系统地融入到团队的管理和培养中。这不仅仅是培训课程,更是在日常工作中,通过复盘、反馈、挑战性的任务,让大家有机会去认识自己、调整自己。比如,我们现在有一个内部的“项目复盘会”制度,每次项目结束,无论成败,都会组织团队一起回顾整个过程,重点不是找出谁的错,而是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团队是如何应对的,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这个过程,就是让大家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内在”的锻炼。
“内在”的提升,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。它让我们在变化中保持稳定,在压力下保持清醒,在挑战中寻找机遇。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,虽然不容易看见即时的回报,但却是构建持续竞争力的基石。所以,问“为什么提升内在”,我觉得,更本质的答案是,为了让我们和我们所处的组织,能走得更远,更稳健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