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净值之外,市场价格还会更高,这种“溢价”现象,估计不少基民都遇到过。很多人觉得这是市场瞎搞,净值明明是那个数,为啥就得花更多钱买?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基金为啥会有溢价,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,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那么简单。
大家平时接触最多的,恐怕就是ETF(交易所交易型基金)。ETF在二级市场交易,价格受买卖双方情绪、市场供需关系影响,会围绕着它的净值上下波动。当买的人比卖的人多,大家又觉得这基金未来会涨,自然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入,净值之外的部分,就是所谓的溢价。
但话说回来,这种波动,有时候也挺离谱的。我记得有次,某个主题ETF,因为某个消息,一天之内溢价就到了好几个点,但你知道,ETF的成分股一天内很难有那么大的整体变动。这时候,你就得琢磨,这溢价里,有多少是市场情绪,有多少是大家对未来预期的提前反应?
有时候,一些小众的、规模不大的ETF,更容易出现这种波动。因为交易不够活跃,买卖盘一旦有点倾斜,价格就会被推得老高,或者跌得更低。这时候,很多新入场的基民,看到价格比净值高,心里肯定犯嘀咕:我这是不是被割韭菜了?
说到底,基金溢价,很多时候是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,或者是对某种稀缺性资产的追逐。比如,一些特殊的指数基金,追踪的是一些新出现的、或者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的领域。当这个领域的信息还不那么充分,但市场预期很高时,相关的ETF就容易出现溢价。
我还见过一种情况,就是指数本身的调整。比如,某个成分股因为业绩爆雷,被剔除出指数,但ETF为了跟踪指数,需要卖掉这些股票,买入新的。如果市场预期这个剔除的动作会引起其他连锁反应,或者新纳入的成分股有特别的吸引力,也可能导致ETF在短期内出现溢价或折价。
另外,还有一些主动管理的ETF,虽然不多,但他们的管理能力、选股风格,也可能成为溢价的驱动因素。如果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非常亮眼,或者他管理的基金捕捉到了市场某个潜在的风口,那么投资者愿意为这种“能力”付出更高的溢价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在我看来,溢价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套利机会。很多机构投资者会密切关注ETF的价格和净值之间的差异。如果ETF的市价远高于净值,他们会想办法卖空ETF,同时买入ETF所包含的一篮子股票,理论上可以赚取这个价差。反之,如果市价低于净值,他们就买入ETF,卖出一篮子股票。这种套利行为,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稳定ETF的价格,让它围绕净值波动。
但是,套利不是万能的。首先,套利需要成本,包括交易费用、印花税等等,这些成本会压缩套利空间。其次,ETF的申赎机制也会影响套利。如果ETF的申购赎回是实物申赎,那么就涉及到对成分股的管理,操作起来会更复杂。而且,就算有套利机会,也要看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度。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,某个债券ETF,因为一些突发事件,导致其持有的债券价格大幅下跌,但ETF本身的交易可能因为流动性问题,暂时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,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折价。这时候,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会选择买入ETF,期待它价格回归。当然,这种操作风险也很高,因为你无法确定市场何时会修正,或者修正的幅度有多大。
再往细了说,QDII基金(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)也经常有溢价。QDII基金投资的是境外市场,比如美股、港股。但国内的QDII额度是有限的,而且不是随时都能买到。当市场情绪高涨,大家都想买美股、港股的ETF或者相关的基金产品时,就会出现额度紧张,这时候,QDII基金的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。
我记得前几年,港股市场特别火的时候,一些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QDII基金,常常是“一日售罄”,而且场内交易价格也经常出现不小的溢价。投资者愿意为“能买到”这件事情付出额外的代价,这是QDII基金溢价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还有一个因素是汇率。QDII基金的净值是用外币计算,然后折算成人民币。如果人民币兑外币的汇率波动,也会间接影响人民币计价的基金价格。虽然这不完全是“溢价”,但也会让投资者觉得价格跟直接买股票不一样。
总的来说,基金出现溢价,是市场交易行为的必然结果,背后包含了供需、预期、流动性、套利机会以及稀缺性等多种因素。作为普通投资者,看到溢价,首先不要惊慌。你可以去了解一下,这个溢价是短暂的市场情绪波动,还是有其内在逻辑支撑。
如果溢价幅度很大,且持续时间长,对于ETF来说,就意味着你花更高的成本去买入一篮子股票,可能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。这时候,不妨等等,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替代品。如果是QDII基金,你可能要考虑的是,这个溢价是否值得你为“能买到”或“提前布局”而支付。
对我个人而言,我会更关注那些溢价幅度不大,且有合理逻辑支撑的情况。尤其是在市场情绪低迷,大家都在犹豫的时候,偶尔出现的溢价,可能反而是个“上车”的机会。但前提是,你得对这只基金的标的资产有深入的了解,并且相信它的长期价值。千万不要因为看到了溢价,就盲目跟风,那才是最容易亏钱的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