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何修炼成妖”,这词儿听着挺玄乎,但仔细琢磨一下,咱们业内不少人都在琢磨这事儿,只是说法不同。我理解的“妖”,其实就是那种能搅动一池春水,让对手头疼不已,同时又能让自家产品脱颖而出的“那个劲儿”。不是说有多么邪乎的能力,而是找到那种别人看不到、学不来、但又不得不承认的独特打法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搞个大新闻,复制粘贴别人的成功模式,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,甚至血本无归。这事儿,得慢慢来,而且得是自己真的摸索出来的路子。
咱们得先明白,所谓“妖”,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。不是说你产品功能有多牛,或者价格多便宜,那些都是基础。真正的“妖点”,往往藏在你看似最普通、甚至最不起眼的地方。就拿前些年有个做线上教育的平台来说,当时市场上一堆一模一样的课程,PPT一套套的。他们呢?没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,就在用户互动环节下了功夫。每天固定时间,老师会出现在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,跟几个用户随便聊聊天,解答一些非课程本身的问题,但这些问题往往能触及用户的痛点,比如学习方法、时间管理,甚至是职业规划。你说这是“妖”吗?我倒觉得是把人性的需求抓得死死的。
我记得自己刚入行那会儿,也犯过同样的错误,总想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产品本身的功能优化上,觉得性能参数高了,用户自然就来了。结果呢?竞争对手虽然没我们技术那么领先,但他们总能在一些用户体验的细节上做得更到位,比如一个简单的注册流程,或者一次顺畅的支付体验。这些小地方,虽然不显眼,但累积起来,就成了别人绕不过去的坎。后来我才明白,技术是基础,但“妖”的养成,更多的是在那些“之外”的东西。
这个“妖点”,不是凭空想出来的,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试错。比如,我曾在一个母婴电商平台待过,他们发现很多用户在buy婴儿奶粉时,除了品牌和成分,最关心的居然是“如何冲泡出最适合宝宝的温度”。这个问题太细了,很多平台都没意识到。这家公司就专门请了营养师和儿科医生,录制了一系列短视频,讲解不同季节、不同月龄宝宝的冲泡温度建议,甚至还出了个简单的on-line计算器。这一下,就把很多只关心“卖啥”的平台给区分开了。这就是一个极其成功的“妖点”案例。
光找到“妖点”还不够,怎么把这个点放大、做深,让它真正成为你的“杀手锏”,这才是“如何修炼成妖”的关键。这过程,我感觉更像是“匠人精神”的极致运用,但又不能被“匠人”的条条框框束缚住。
我亲身经历过一个项目,目标是提升用户留存率。当时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,什么积分、满减,效果都不算特别理想。后来,我们的运营团队突然想到,很多用户之所以离开,是因为觉得我们的服务太“冷”了,缺乏人情味。于是,他们开始做一件看似“傻”的事:给用户写个性化邮件。不是那种批量发送的促销信息,而是针对用户的buy记录、浏览偏好,甚至是在社区里的互动,写一些真正相关的、带有温度的文字。比如,如果一个用户最近在关注婴儿辅食,我们就会发邮件提醒他,最近有什么新品,或者是一些关于辅食添加的科普小知识。刚开始,我们觉得这工作量太大,效率太低,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,发现用户反馈越来越好,流失率也确实降下来了。这其中,邮件的撰写质量至关重要,不能是套话,要有真情实感,甚至可以带点点个人的小幽默。
还有一次,我们负责一个社交产品的用户增长。当时市场上同类产品非常多,竞争异常激烈。我们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去分析用户画像,发现很多用户在注册后,不知道该怎么开始。于是,我们没有去设计一个复杂的引导流程,而是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“一键匹配”功能。用户注册完,只需要点击一下,系统就会根据他的兴趣标签,匹配几个同样刚注册、或者活跃度不高但有潜力的用户。然后,系统会给这几个人发一条简单的自动消息:“嗨,你们都对XX话题感兴趣,要不要聊聊?”这个功能看似简单,但解决了用户从“零”到“一”的破冰难题,很多用户通过这个功能找到了第一个朋友,也更容易留下来。
这个过程,说白了就是对用户心理的洞察,然后用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式去满足。而且,这种“妖”的修炼,往往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需要不断迭代。我记得我们曾经尝试过用一个非常规的广告投放渠道,结果效果出奇的好,但没过多久,那个渠道就饱和了,效果也下来了。这时候,你不能停滞不前,得继续寻找下一个“不寻常”的地方。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,需要不断地试探,找到那个能点亮你路的火花。
当然,修炼成“妖”也并非没有风险,最怕的就是用力过猛,把事情做“偏”了。我见过一些团队,过分追求“与众不同”,反而忽略了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和用户需求,结果变成了“哗众取宠”。
有一次,我们和一个做游戏推广的公司合作,他们为了制造话题,在游戏上线前发布了一个非常“诡异”的宣传片,画面风格极其抽象,故事线也完全不符合大众口味。确实,这个宣传片在网络上引起了大量讨论,有人说“太酷了”,也有人说“这是什么玩意儿”。结果游戏上线后,口碑非常两极分化,大部分玩家觉得游戏内容本身并不能支撑起宣传片所营造的“高级感”,反而觉得被“骗”了。用户增长虽然短期内因为话题度有所提升,但很快就因为口碑下滑而跌了下去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“过度妖化”的例子,把“不一样”当成了唯一的目标,却没有和产品本身的价值结合好。
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,是在一个on-line论坛社区。为了增加用户活跃度,版主尝试引入了一些非常激进的管理规则,比如禁止讨论任何与论坛主题无关的内容,甚至对用户发言的字数、词汇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。乍一看,似乎能让论坛更“纯粹”,更有“秩序”。但很快,大家就觉得压力太大了,发言变得小心翼翼,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和创造力。社区的氛围也变得很压抑,用户活跃度不升反降。这就像是你希望猫咪变得“野性”,结果把它关进笼子里,它当然会变得“乖巧”,但却失去了它作为“妖”的魅力。
所以,关键在于“平衡”。“妖”的点,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,但它必须建立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基础上。如果你的“妖”点,反而让用户感到困惑、不适,或者觉得你是在耍小聪明,那它就不是“妖”,而是“怪”了。这中间的界限,需要非常敏锐的判断力,以及对用户反馈的持续关注。
最后,我觉得“如何修炼成妖”的核心,其实是在于建立一种“内生增长”的模式。不是靠一时的营销噱头,而是让你的“妖”特质,能够持续地吸引和留住用户。
我之前一直在关注一家提供on-line编程教育的平台,他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有意思。除了常规的课程设置,他们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环节,叫做“代码挑战”。每周都会发布一个难度不等的编程问题,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解决方案。最关键的是,他们会邀请一些顶尖的程序员,甚至是一些在开源社区很有影响力的人物,来点评用户的代码。这些点评,不仅仅是指出错误,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更优雅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,以及一些职业发展上的建议。我一个朋友,就在这个平台上,因为一次非常有深度的代码点评,后来被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挖走了。你说这是偶然吗?我觉得是他们把“挖掘人才”、“帮助成长”这个“妖点”做得足够深入,而且持续在做。
这种模式,就像是把你的营销、运营、产品,甚至是服务,都变成了一个个精心设计的“故事”,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,不仅完成了他们的目标,还体验到了“惊喜”和“价值”。这种价值,是别人很难复制的,因为它是你独特思考和执行的产物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修炼成妖”,不是为了“妖”而“妖”,而是让你的“妖”,成为你最核心的竞争力,而且是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竞争力。
所以,如果你也在思考“如何修炼成妖”,不妨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,回到最基本的用户需求上去,然后在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角落,用你的专业和创意,去雕琢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。这过程不容易,但一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妖点”,并用心去打磨,你就会发现,你正在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搅动行业的那个人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