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结论先行”,这四个字听起来挺有道理,好像做什么事都得先有个明确的结果,才能好办事。但在我看来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尤其是在咱们这行,很多时候“结论先行”反而会把事情办僵,甚至误导自己和团队。说白了,就是有点“急于求成”的意味,还没把事情弄清楚,就先给它盖了个章。
在我理解,“结论先行”通常指的是在没有足够的事实依据、充分的分析论证之前,就过早地确定了某个结果或立场。这在很多场合,比如项目汇报、策略制定、甚至日常沟通中,都可能出现。我见过不少情况,尤其是刚入行的小伙伴,拿到一个问题,感觉好像脑子里立刻就有个“答案”了,然后就一股脑地把这个“答案”往外推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“有想法”。
这种做法,初衷或许是想展现自己的判断力,或者是一种工作习惯,想尽快推进进度。但问题在于,这个“结论”往往是基于零散的信息、个人经验的片面投射,甚至是模糊的直觉。没有经过验证,没有经过多角度的审视,就像盖房子没打地基,看着好像挺快,但一遇到点风雨,很容易就塌了。
当然,这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有初步判断。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,基于经验做出一个“倾向性”的判断,然后带着这个判断去搜集更多信息、去验证,这反而是个好办法。关键在于那个“倾向性”和“验证”的过程。一旦把“倾向性”当成了“结论”,问题就来了。
“结论先行”带来的第一个坏处,就是容易形成“确认偏差”。一旦你有了某个“结论”,你的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信息,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。这在市场调研、产品设计这些需要客观洞察的领域,是致命的。比如,一个产品经理觉得用户肯定喜欢某个功能,因为他自己觉得好用,于是就强行推进,结果上线后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,甚至觉得是累赘。这背后的原因,就是他“结论先行”,认为用户“肯定喜欢”,然后就过滤掉了用户可能不喜欢的证据。
其次,它会扼杀创新和深入思考的可能性。当一个“结论”被过早确定,大家往往就不再愿意去探索其他可能性,甚至不愿意去质疑这个“结论”。一个项目可能本来有更好的方向,因为领导或关键人员“结论先行”,就错失了。我记得以前一个项目,大家普遍认为某个推广渠道效果最好,就集中火力往那个渠道砸资源。后来有同事提出,另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渠道,虽然量小但转化率极高,如果能精耕细作,长期来看潜力更大。但因为主流“结论”是前者,他的声音被淹没了,直到最后才发现,错失了最佳的增长点。
还有一个挺现实的问题,就是“背锅”的风险。如果一个“结论”是仓促得出的,一旦出了问题,追责起来,大家都会想着“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”,或者“是某某某先定下的调子”。这种集体性的“结论先行”式的决策,很容易导致责任分散,最终谁都没能承担起真正的责任,问题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。
在我看来,更有效的工作方式,应该是“过程导向”和“证据驱动”。这意味着,我们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信息的收集、分析、验证上,而不是急于给出一个看上去“漂亮”的结论。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,愿意去倾听不同的声音,愿意去探索未知,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。
拿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数据分析来说,很多时候,数据本身并不会直接告诉你“答案”。它只是提供线索。你需要一层一层地去剥开,去理解数据的含义,去寻找数据背后的逻辑。如果你一开始就带着一个“用户增长一定是因为XX活动”的结论去看数据,那你很可能只看到支持这个结论的数据,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用户增长的关键因素,比如竞品动态、季节性因素,甚至是一些我们从未考虑到的微小变化。
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种“解题”能力,而不是“答案”能力。优秀的分析师,不会轻易给出“结论”,而是会呈现一套严谨的分析过程,并根据这个过程得出的最有可能的解释。即使最终的结论和最初的预判不符,这恰恰说明了过程的价值,因为我们避免了基于错误预判造成的损失。
避免“结论先行”,首先要做的就是“延迟判断”。在信息不全的时候,尽量少说“我判断”或者“我认为”,多说“我观察到”、“我注意到”、“根据现有信息,一种可能性是……”这种带有探索性质的表达。给自己留出空间,也给团队留出空间。
其次,要重视“负面证据”。很多人在做决策时,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,而忽视了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。在分析一个情况时,主动去寻找那些“不符合”你预期的信息,这些信息往往是发现问题、修正方向的关键。我记得以前在评估一个新产品的功能时,我们团队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,让大家主动找这个功能的“毛病”和“潜在风险”,结果发现了不少我们一开始没注意到的用户体验痛点,这些反馈对产品迭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还有一个实用方法就是“设定验证周期”。对于一些重要的判断,不要一次性就下定论。可以设定一个初步的验证周期,比如通过小范围测试、A/B测试等方式,来检验你的“结论”是否站得住脚。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,那就及时调整,而不是固守原有的“结论”。
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当时大家普遍认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反馈非常有价值,而且我们认为用户反馈的“情绪”是衡量产品健康度的重要指标。于是,我们团队就“结论先行”地,认为要重点监控平台上的正面情绪,因为这是用户满意度的体现。结果,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做情绪分析,试图找出用户“喜欢”什么。
然而,几个月下来,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。一些我们认为“负面”的用户反馈,其实是用户在提出改进建议,他们的“不满”背后是期望。而那些“正面”的评价,很多时候是用户对产品基本功能的肯定,并没有太多深入的洞察。更糟糕的是,当我们过于关注“正面情绪”时,我们忽略了那些用户提出的、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留存的“痛点”。当时有一个用户,多次在评论区提到某个关键流程的繁琐,但由于他使用的词汇偏向于“我希望这能更简单”,而非“我极度不满”,我们的系统就把这种反馈归类为“建设性意见”,但优先级不高。
后来,我们反思了这个问题,调整了分析策略,开始更加关注用户反馈的“实质内容”和“潜在需求”,而不是简单地根据“情绪”二分法去判断。结果发现,许多之前被我们忽略的“小抱怨”,其实是用户流失的关键原因。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“结论先行”是如何让我们被表象所迷惑,错失了问题的本质。
总而言之,虽然“结论先行”听起来高效,但它往往是一种“低效”的捷径。真正的专业,在于严谨的过程、对事实的尊重,以及不断修正和学习的能力。与其急于给出一个“结论”,不如沉下心来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验证。这样,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判断和决策,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保持敏锐和前瞻性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