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究“吃里爬外”:不只是背叛,更是系统性失衡的信号

理财 (8) 14小时前

深究“吃里爬外”:不只是背叛,更是系统性失衡的信号_https://www.qdlswl.com_理财_第1张

“吃里爬外”这四个字,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江湖气,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,用来形容那些在团队里、公司里,甚至家族里,却胳膊肘往外拐,把利益和重心放在了“外面”的人。但往往,我们一上来就给这个人贴上“背叛者”的标签,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。我这些年做项目的经验,尤其是在一些关系错综复杂的合作里,越来越觉得,所谓的“吃里爬外”,更多时候是某种失衡的信号,一种结构性问题的显现。

“里”与“外”的边界模糊:利益链条的现实考量

首先得明白,在很多现实的商业运作里,“里”和“外”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。尤其当一家公司,或者一个项目,深度参与到某个生态系统里时,你很难完全切割清楚。比如,我们某个供应链优化项目,目标是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。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我们得跟很多上游供应商,甚至下游的渠道商紧密合作。刚开始,我们当然希望所有信息都在我们内部流转,所有决策都以我们公司的利益为重。但很快就发现,如果对供应商的成本结构、产能情况、甚至是他们的经营策略一无所知,我们自己的优化方案就可能脱离实际,甚至适得其反。

所以,那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团队里的一些人,去跟供应商建立更深的contact,甚至要了解他们“外面”的那一套。这其中,难免会有信息的传递,有利益的协调。如果这个时候,有人因为跟供应商合作得更紧密,而“优先”考虑了供应商那边的某些需求,在旁人看来,这就是“吃里爬外”。但从项目的整体效率来看,这种“合作”有时反而是必需的。关键在于,这种合作有没有一个明确的、被所有人理解和认可的边界。

我记得有个供应商,叫“华盛科技”(化名),他们是我们一个关键零部件的提供商。我们公司的采购经理,跟华盛科技的销售总监关系非常好,甚至到了私下经常一起吃饭、喝茶的地步。一开始,我们觉得挺好的,沟通顺畅,问题解决及时。但后来,我们发现,在一些关键的谈判里,那位采购经理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华盛科技,给了他们一些我们其他供应商拿不到的优惠条款,甚至在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时,依然坚持选择华盛。这在我们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不满,大家私下都在议论,这简直就是“里外一家人”。

权力与信息的不对等:诱因与机制的缺失

除了边界模糊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,就是权力与信息的不对等。当一个人,或者一个小团体,掌握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关键信息,或者在决策链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时,他们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“小圈子”,并利用这种优势去“照顾”外部的利益,以换取他们个人的一些好处。这可能是回扣,可能是未来的机会,也可能仅仅是“关系”的回报。

我们曾经在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里遇到过类似的问题。项目经理,我们称他为老王,他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选型和供应商管理。他对我们内部的技术团队,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,好像我们不懂外面世界的“先进经验”。他大力推荐一个外部的咨询公司,那个公司给出的方案,虽然看起来很“高大上”,但实际执行起来,却跟我们内部团队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,而且费用高得离谱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发现,老王跟那个外部咨询公司的负责人,在一次行业会议上,被我们的人看见一起吃饭,而且看起来非常熟络。

我们内部的技术骨干,对此意见很大,他们认为老王是在“糊弄”公司,把资源导向了自己看好的外部团队,而忽视了内部的实际能力和需求。但老王总能用一套套“行业惯例”、“专业标准”来反驳我们。直到后来,有一次我们审计发现,那个外部咨询公司,曾经给老王过往在其他公司工作的经历,提供过一些“内部推荐”和“资源支持”。这一下子就把事情说清楚了,他并不是不懂,而是有他自己的“算盘”。

信任的侵蚀与归属感的缺失:为何“里”留不住人

更深层次地看,“吃里爬外”也是信任被侵蚀,或者内部归属感缺失的极端表现。当一个人觉得在“里”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、认可,或者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,他自然就会把精力和情感投入到“外面”,那里可能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反馈。这就像一颗种子,如果土壤贫瘠,它自然会寻找肥沃的地方扎根。

在我刚入行的时候,有幸认识过一位在一家大型贸易公司担任市场总监的朋友,小李。他刚加入公司的时候,雄心勃勃,对公司寄予厚望。但慢慢地,他发现公司内部的层级森严,决策缓慢,而且对于基层业务部门提出的创新想法,总是被各种部门的“规章制度”卡住,无法落地。他尝试了很多次,都碰了壁。相反,他发现,当他跟一些外部的合作伙伴,甚至竞争对手交流时,反而能得到更直接、更开放的回应,甚至能碰撞出一些火花。

久而久之,小李对公司的投入度越来越低,他的重心开始转向了他认为更有前景的外部合作。他会把一些公司的市场信息,在外部合作伙伴那里“试探性”地透露,看看他们的反应,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。公司当然察觉到了,但由于缺乏内部的信任机制,也无法有效制止。最终,小李还是离开了公司,加入了其中一个他认为更有前景的外部合作伙伴的公司。从公司的角度看,他是“吃里爬外”走了,但从他个人的角度,他只是在寻找一个能让他发挥价值、获得认同的平台。

如何识别与应对: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

所以,当我们看到有人“吃里爬外”的时候,首要的不是立刻将其定性为“背叛”,而是要反思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有问题,还是信息流转不畅?是我们的激励机制失效,还是内部沟通出了裂痕?

在我看来,有效的应对,首先要建立透明、公正的沟通和决策机制。让信息能够更自由地流动,让每个人的贡献都能被看见。其次,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和制衡体系。让个人利益与团队、公司的整体利益挂钩,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督。比如,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跨部门的合作项目,鼓励大家在“内部”就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和信息共享。对于关键岗位的接触外部信息,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和报备制度。

我记得我们公司内部曾经尝试过一个“竞聘上岗”的机制,对于一些关键的供应商谈判岗位,会公开进行内部竞聘,并且对候选人的能力、过往业绩,以及对公司整体利益的考量,有一个明确的评估标准。这样做,一方面能够保证选拔出更合适的人才,另一方面,也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关键决策中来,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隐患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容忍“背叛”行为。一旦发现有损害公司利益,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,我们必须严肃处理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我们需要区分是个人品行问题,还是系统性漏洞被利用。很多时候,后者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深思和改进的地方。只有当我们把“里”建设得足够强大、足够有吸引力,并且有有效的机制去规范和引导,那些所谓的“吃里爬外”的现象,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。

相关推荐

一个亿存银行一天多少利息?这事儿,没那么简单!

一个亿存银行一天多少利息?这事儿,没那么简单!

“一个亿存银行一天多少利息?” 这个问题,听上去像是随便一问,但里面门道可多了。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以为就是个简单的乘除 ...

· 38分钟前
欧美股市反弹的“耐力赛”:多久了?

欧美股市反弹的“耐力赛”:多久了?

“欧美股市反弹多久了?”这问题,每天听八百遍都不嫌多。 尤其是在经历了之前一轮大跌之后,市场里那些“抄底”的声音和“熊市末 ...

· 1天前
为什么发卡行交易会受限?聊聊那些隐藏的“红线”

为什么发卡行交易会受限?聊聊那些隐藏的“红线”

经常听到有人抱怨,明明卡里钱够,怎么刷卡、转账就提示“交易受限”?这背后啊,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,很多时候不是卡坏了 ...

· 2天前
哪个银行信用卡最好办理?听我一句劝

哪个银行信用卡最好办理?听我一句劝

“哪个银行信用卡最好办理?”这问题,问得太多了,说实话,如果真有一个标准答案,那这事儿就简单了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没那么 ...

· 2天前
牛股均线参数如何设置

牛股均线参数如何设置

问了牛股均线参数如何设置,这话题其实挺大的,不少刚入行或者喜欢钻研技术分析的朋友,都喜欢在这上面花心思。我这里倒是有 ...

· 3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