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,问到点子上了。身边不少朋友,还有不少场合,大家都盯着美联储的动作,尤其是“宽松”这两个字。好像只要美联储一松手,钱袋子就哗啦啦地打开了。但仔细想想,这“宽松”俩字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,门道多着呢。
回想这几年,尤其是疫情那会儿,美联储的动作,那叫一个快。降息、QE,简直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。当时的市场反应,大家都有目共睹,股市、债市,一度是风生水起。我们当时接触不少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,不少活下来的,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当时相对充裕的流动性。记得有位做新能源材料的朋友,本来因为疫情订单停滞,资金链都要断了,就是靠着银行那边的政策支持,加上央行的一些引导,最终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。
但是,这条路也不是一直平坦的。我们很快就发现,过度的宽松,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最直接的,就是通胀。一开始大家觉得是暂时的,供应链的问题。可后来呢?大家手里都有钱,消费需求上去了,加上能源价格的波动,通胀就像脱缰的野马。我们当时在做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时,就明显感觉到,价格上涨的速度,远超出了预期,很多时候,感觉就是因为市场上的钱太多了。
所以,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“平衡的艺术”。美联储既要给经济加一把火,又不能让火势太大,烧到自己。这个度,很难把握。我们这些做实际操作的,每天都在盯着各种数据,CPI、PCE、就业率,还有PMI这些先行指标。每次看到这些数据波动,心里都像是在打鼓。
如今,通胀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。虽然美国劳动力市场看似强劲,但物价的粘性,依然是摆在美联储面前的一道坎。我们看到,即使已经开始加息,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立竿见影。有些行业,比如房地产,利率一上去,明显就凉了。但有些服务业,价格还在顽固上涨。这让大家对美联储还能宽松多久这个问题,多了几分疑问。毕竟,如果通胀不下去,美联储怎么可能一直维持那种“便宜钱”的状态?
再者,全球经济的联动性,也是个大问题。美国加息,全球货币政策都会受到影响。其他国家央行也在考虑自己的情况,可能被迫跟进,或者采取其他措施。这就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向变得更加复杂。我们有客户在全球各地都有业务,他们反馈回来的情况,也是五花八门。有些新兴市场,美元一走强,本国货币就贬值,压力很大。
我个人觉得,市场对“宽松”的定义,有时候也存在误区。很多人把降息、QE都看成是“宽松”。但实际上,即使加息了,如果加息的幅度、速度,以及之后如何“缩表”,这些动作,都可以被看作是“紧缩”或者“中性”的货币政策。所以,与其说“美联储还能宽松多久”,不如说,美联储在“何时、以何种方式”退出之前的宽松周期,更为贴切。
今年以来,美联储的加息步伐,大家有目共睹。每次议息会议,市场都在屏息以待。我们内部也在复盘,分析加息对不同行业的影响。比如,对于科技公司来说,如果融资成本上升,对那些需要大量烧钱扩张的公司,压力会很大。但对于一些现金流充裕、盈利能力强的公司,影响反而会小一些。我们当时接触的一家头部云计算服务商,就因为自己现金流健康,抗住了利率上升的压力。
还有,大家都在关注美联储的“点阵图”和鲍威尔主席的讲话。这些信息,虽然不直接,但往往能透露出一些潜在的政策方向。我们分析师团队,每天都在消化这些内容,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。有时,一个措辞的微调,就可能引发市场巨大的波动。
我们也会关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。虽然QE退出了,但过去积累的巨量资产,如何处理,比如是逐步出售,还是持有到期,都关系到市场的流动性。这个过程,就好比一个庞大的水库,放出多少水,控制着下游的生态。
说实话,有时候我觉得市场的预期,可能比美联储本身的动作还要“激进”。市场似乎总是在提前消化美联储的每一次变动,甚至是对未来的变动进行“预支付”。这就会导致一些“预期差”的出现。比如,大家可能普遍认为美联储很快就会停止加息,甚至开始降息,但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,那么市场就会出现回调。
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“渐进式”的判断。美联储不太可能突然来个“一百八十度大转弯”。他们需要观察数据,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稳定性。那些认为美联储会迅速“转向”的观点,在我看来,有点过于理想化了。毕竟,他们也要对经济的长期健康负责。
我们接触的很多机构客户,在做资产配置时,都会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。他们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美联储的“宽松”上。反而会更加注重分散风险,寻找那些能够在不同经济环境下都表现相对稳健的资产。
那么,美联储还能宽松多久?这个问题,与其说是一个时间上的判断,不如说是一个“政策空间”的判断。如果通胀能够得到有效控制,经济增长也保持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水平,那么美联储可能就会在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上停留更长一段时间,或者在极端情况下,开启新一轮的降息周期。但如果通胀失控,或者经济出现硬着陆的迹象,那么美联储的决策空间就会被压缩,甚至可能被迫采取一些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措施。
我们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团队,深知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情绪的影响。很多时候,关键不在于美联储“是否”会宽松,而在于“什么时候”、“以什么速度”以及“在什么背景下”才会这么做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不断学习,用数据和逻辑去驱动我们的判断,而不是被市场的喧嚣所左右。